「晨讀10分鐘」運動簡單來說,就是提倡「每個孩子每天早晨都能專注閱讀10分鐘」,從美國、日本到韓國,「晨讀
10分鐘」運動已經被證明是養成中小學生主動閱讀習慣最有效的辦法之一,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和閱讀興趣。學生
的成績迅速提高,而寫作力、認識社會的能力、邏輯思考力,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獲得增強。

 晨讀運動有四個基本原則:「大家一起來、每天不間斷、從自己喜歡的書開始、只要讀就好。」看似簡單,但要真正
推行起來,卻有許多必須注意之處。韓國閱讀教育開發院院長南美英博士,在《晨讀10分鐘》中,提出78種實施晨讀的
成功策略,以下摘選其中三種策略,供讀者參考:

策略1 留出家庭閱讀時間
策略2 不時用提問來吸引孩子
策略3 以作家的心情閱讀,啟發創意和想像力

 更為有效的讀書指導方法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書。先從一起讀書30分鐘開始,慢慢再延長到1小時以上,漸進增加比較好。家庭讀書時間確定後,最好每周開一次餐桌討論會。由於家長的經歷、價值觀、思考方式都與孩子不同,所以對同一本書的感想也不同。這種兩代人的區別非常有利於閱讀教育。餐桌討論會的展開可以有以下多種方式:
 第一,家庭成員每個人都來談自己讀書的內容或發表感想,這時孩子為了在父母面前有更多發言的機會,就會更加努力看書。
 第二,父母和孩子讀同一本書,然後對主角的行動或說的話發表各自的見解。家長看來正當的行動在孩子看來有可能不正當,而孩子看來正確的家長看來不一定正確。

 比如《悲慘世界》(Les Misérables)中的一個場景,一個剛從監獄出來的人,偷了收留他住宿的神父家裡的銀燭臺,警察來抓他的時候,神父卻說這是他送給那個人的禮物。很多小孩子對這個情節很難理解,他們認為神父撒謊是不正確的。家長和孩子之間關於神父說謊的討論是很有價值的,這個討論涉及到善意的謊言與惡意的謊言之間的區別、必要性等等,是非常有益的教育。


測測看!家庭的閱讀準備度

 在韓國教育開發院網站最多老師提出的問題,就是語文課和閱讀課之間的區別何在?如果說語文是一個學科的話,那麼閱讀就是使所有學科入門的工具科目。語文教育需要準確答案,但是對於閱讀來說,不是只限於一個想法,而是想法愈多離教育目標愈近。

 比如說,在語文課上學習黃順元的〈驟雨〉時,老師一般會問:「小說題目〈驟雨〉意味著什麼呢?」而在閱讀課上就會這樣說:「很多讀者都認為〈驟雨〉意味著『短暫的愛』,為什麼呢?『短暫的愛』之外還有別的意思嗎?試著再找三個以上吧。」為什麼這樣呢?如果說語文課是理解學習 〈驟雨〉這篇文章自身,那麼閱讀課則是透過〈驟雨〉這篇文章來培養孩子的觀察力、專注力、綜合能力、推理能力、批判能力、創造力等閱讀能力,而且閱讀課所培養的閱讀能力是學習其他科目時的基礎。

 在閱讀課程中不能忽略的是感性教育。舉例來說,在語文課學習《悲慘世界》時,為正確理解作品的內容和價值觀,需要學習主題和文章的意思以及文字的意思。而在閱讀課,則需要尋找文中虛構的人物尚萬強帶給當時和現在讀者的資訊,或者思考,為什麼作者會虛構這樣的人物?警察當時態度是否正確?想想如果自己是麵包房老闆,除了向警察告發尚萬強,還有沒有別的辦法?以這些內容來上課,會激發學生的各種能力。
 也就是說,在閱讀課不是學習《悲慘世界》這個作品,而是透過作品中的人或事件來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和感受力。


測測看!班級的閱讀準備度

 我的童話集《少年兵與野菊花》出版的時候,收到我的母校忠州三原小學學生的一百多封信。有幾位老師告訴學生說:「這是你們學姊寫的書,讀讀看並寫信給學姊吧,當做作業。」我邊讀來信邊感覺到孩子的感想真是千差萬別。90%的孩子都讀得很認真,認為朝鮮半島如果真的統一該有多好,但問題在於,他們認為寫作是作者的事,自己只是被動來讀的讀者。只有10%的孩子來信是把作者放在一邊,把自己看為作家,並寫信把這種想法告訴我。

 「如果這部作品由我來改寫的話,我就讓少年兵和人民軍把衣服交換穿,互相走向對方。為什麼?那樣做雖然很危險,但是這可以完成回到自己故鄉的機會。這樣可以給讀者繼續留有想像空間,更有意思。」
 「我想讓音樂老師跟她男朋友結婚時,不要穿紫色的裙子而穿粉紅色的,因為粉紅色裙子顯得比紫色實在,我媽媽也喜歡粉紅色。」

 寫這些信的孩子比被動閱讀的孩子有更豐富的想像力,他們是懷著作家般的心情來閱讀。這種閱讀方法,常常受到老師指導閱讀的方向影響,得不到充分發揮。有的老師會在閱讀前把作者、或作品的創作背景詳細的告訴孩子,再讓孩子去欣賞作品,用意雖好,卻反而成為培養孩子創意和想像力的阻礙,因為孩子會受限在老師教的框框來理解和解釋。

 如果事先沒有相關資訊就進行閱讀,對培養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會很有效。孩子因為沒有老師的事先指導,閱讀時可以自由想像。上面講到10%的孩子很可能就是接受這樣老師指導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