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電影成為共同的生活記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作者為台北電影節策展人游惠貞

 閱讀李偉文醫師談他與女兒一起看電影的文章之際,我正好也在觀賞一部知名加拿大紀錄片導演彼得˙溫特尼克 (Peter Wintonick) 與他D世代(數位世代)的女兒一起拍攝的電影pilgrIMAGE,直譯的話,這部父女對話的影片應該叫做《朝聖之旅》。

 父女倆各自挑選他們想去朝聖的目的地。父親挑了發明電影攝影機的盧米葉兄弟最早放映電影的咖啡廳、卓別林隱居的歐洲故居、費里尼的出生地、高達的家鄉等等;女兒則特地走訪網際網路的發源地、音樂家薩提的故居,並仔細觀賞威尼斯雙年展的數位裝置展,還跟幾位運用數位媒體創作的藝術家大聊他們的作品。

 父女倆的喜好不盡相同,但有兩個走訪地點倒是兩人共同選擇的,也恰好是兩部電影的拍攝地點──《綠野仙蹤》開場時發生龍捲風的堪薩斯州小農村,以及《真善美》在奧地利實景拍攝的諸多景點。

 顯然,電影是導演父親陪伴女兒長大的過程中常用的「工具」,而這兩部歡樂的歌舞片是父女倆共同的生活記憶。父親因為拍片和工作經常在外,沒有太多時間與女兒聊電影。但耳濡目染之下,他剛成年的女兒也進入影視工作的行業。可畢竟是不同世代的創作者,女兒從事的是網路世界的創作,與父親成了廣義的同行。

 父母與子女一起看電影,似乎是最容易打開話匣子的親子交流活動。李醫師喜歡陪伴女兒看電影,並從中找出生命議題,循循善誘的與孩子討論。孩子因此對許多重大議題有所思考,很多時候還能提出出人意表的見解,反過來讓父母另有領悟。

 我自己也有一個女兒。從她出生至今,我一直從事電影節策展的工作,其實絕少有時間陪她看院線電影。倒是她因為對媽媽的工作好奇,從很小的時候起,就常常陪我看我策展的電影。幼小的女兒往往用她的角度解釋劇情給我聽,還不時把她在學校與老師、同學相處的情境交融其中,讓我大感驚訝,覺得兒童的理解力真是不容小覷。這是我的孩子給我的生命教育啊!

 為兒童和青少年規劃影展內容,早已是國際影展界的潮流。隨著女兒的年齡增長,我也不自覺的在策展節目中多少添加了一些適合她年紀觀賞的作品,並且總是慫恿她的老師把全班都帶來電影節看電影,回到課堂上還可以一起聊電影。也因為電影節的選片方向往往比一般院線有更寬廣多元,更有機會讓我們的孩子認識與尊重這個多元的世界。

 無論如何,再忙,也請陪孩子一起看場電影吧。